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5月31日讯(通讯员 李莎)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然就有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世人所知道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随着历史的改变,锔瓷这一行当也随之萧条下来了。
“这门手艺是我从小学的,在14岁的时候,基本上手艺学成了,在这行我呆了一辈子。”许家桥回维乡李氏锯瓷庭院的主人——李志,就是一位手握“金刚钻”的“锔瓷”匠人“,53岁的他从小就对瓷器情有独钟。如今,他经营的李氏锯瓷已经形成修复规模,一进门桌上摆放着金刚钻、钳子、镊子等大小工具多达几十种。他说,锔补修复这一行当,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一件破损的器物需经过对缝、定位、打孔、上钉等工序,才能修复如初。
这些年,网络发达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找李志修复瓷器。最近,李志接到一个从外地寄来的物件,瓷器破碎,且有的碎块很小。“我用技艺帮他修复,修复好之后。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祖上留下的老物件,寄过来也是想看看是否能修复好,以前家里条件好,现在家里只剩他,所以盖子碎成了碎片,他也拿来修复,哪怕修复后不用,也要留个念想。”在李志看来,修补瓷器,既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在帮助人们延续记忆,自己每修复一件瓷器,就是了解一段故事。从他最开始锔补一些生活用品,到现在基本只修复茶具、茶杯甚至老物件,能明显看到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说,从前的锔匠和今天的锔匠,在锔的物件、锔的意义上有很大区别,如今的锔瓷更多的是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工匠精神是对事物追求完美的一种情感和态度,“匠心”,是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砥砺“匠心”。传统锔瓷技艺,历经几百年传承、发展,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万能修补匠。过去家里的锅、碗、瓢、盆、首饰等物品破了,请锔匠锔起来并继续使用,形成人们“惜物保福”的情感和习俗。锔瓷技艺对中国民间绝活的传承和瓷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责编:赵娜
来源:许家桥回维乡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何朝辉主持召开鼎城区安全守底工作调度会
鼎城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整改整治成效通报会召开
陈远调研鼎城区“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陈远带队开展“八一”前走访慰问活动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工作结账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何朝辉带队赴成都、彭州开展学习考察
下载APP
分享到